小班幼儿的区域如何开展
已有 847 次阅读 字数(3435) 2022/7/12 17:52:38
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如何开展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各个年龄段的区域活动的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今天我们观察的是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我们就围绕着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该怎样开展来展开研讨。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幼儿园活动区角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设置,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龄特征。要设置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我们首先要知道小班幼儿具有哪些年龄特点。一、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1、小班幼儿社会性经验欠丰富;喜欢模仿;2、喜欢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与重复性游戏;3、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呈动感、操作简单的玩具。4、游戏情景性,无目的性。二、小班幼儿重点区域设置。根据小班幼儿这样的年龄特点,我们该怎样设置小班的区域,也就是设置哪些内容的区域。其实小班的区域设置与中、大班一样一般的认知区角都可以开设,只要在材料的投放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特别强调的只是你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让孩子进去玩。一般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区域都布置成娃娃家。小班孩子早上来幼儿园,总会有很多孩子会哭着闹着找妈妈、想回家。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活动室里创设温馨的、暖软的、熟悉的家的环境,根据幼儿心中“家”的印象,把不同类型的区域布置成娃娃家,让他们进入区域时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并把所有的区域都用幼儿比较熟悉的名称来命名,如:“海绵宝宝”家、“天线宝宝”家、“喜洋洋与灰太狼”家等等。然而这些“娃娃家”投放的操作材料应有所不同,从而引发幼儿的兴趣。可以把“海绵宝宝”家布置成阅读区和美工区;把“天线宝宝”家布置成生活区;把“喜洋洋”家布置成角色区;把“灰太狼”家布置成建构区。这样一系列温馨、暖软、熟悉的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区域,会让幼儿感觉到在家一样自由、温暖、他们每天穿梭于各区中,从而尽快的喜欢上了幼儿园。三、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表现,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更能主动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有选择、有针对地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喜爱摆弄游戏材料,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投放的玩具种类不宜过多,而相同的玩具数量要充足。另外小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是太完善,有的精细动作不协调,因此要准备大型的、软的玩具材料,满足幼儿需要。此外可增加成品材料,激发幼儿创造性地游戏情节。如在“天线宝宝”家,投放饮料桶制作的“天线宝宝”,准备许多珠子、玩具饼干等食物,孩子们可学爸爸妈妈喂自己吃饭的样子,一勺一勺舀起食物放进大娃娃嘴里,孩子可以一边吃一边说:“快吃,可香了”。这样不仅增加了游戏情节,还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在“美羊羊”家投放废旧包装盒,孩子们用香皂盒代替香皂给美羊羊“洗澡”,还给美羊羊抹上“香香”。美羊羊病了,可以让孩子们拿出温度计测体温,打针,吃药等,模仿医院里医生与护士的样子。每个娃娃家也可以准备上不同的操作材料,锅碗瓢盆一一俱全,满足了幼儿玩的天性。在“灰太狼”家投放些废旧纸箱,孩子们由最初的摆长过渡到垒高,最后过渡到几个人合作垒高,孩子们在倒、垒之间开心游戏,不停探索垒高的技巧。丰富的各种材料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幼儿的游戏情节得到发展。 此外区域材料的投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游戏的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游戏的兴趣和质量。如在“喂娃娃吃饭”中,如果总是用勺子一勺勺舀珠子或玩具饼干玩,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后来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准备些花生米、食物饼干,并告诉孩子们这些食物必须用蒜臼子捣碎了才能喂给孩子吃,增加了游戏环节,孩子们兴趣依旧盎然。四、区域活动过程的指导。1、教师适时介入,正确引导幼儿再游戏的欲望。区域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但是在游戏中也经常看到有的幼儿玩着玩着就不玩了,开始到处窜区,打扰了别区幼儿的正常活动。出现这样的现象分析原因只有三个:一是操作材料引不起幼儿兴趣了;二是幼儿活动中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三是幼儿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易受其他区域活动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兴趣和操作情况,选择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支持、引导,激发幼儿再游戏的欲望。如:区域活动时老师在观察着每个活动区的情况,观察到 “美羊羊家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虽然有了护士、医生、药剂师的角色,但是没有玩起来。我们老师可以进行平行介入,假装肚子疼走到护士那里,“小护士”问你怎么了,你就说要挂个号,她立刻会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你一张小纸条,于是你又可以来到医生那里,医生就会用听诊器听听,用手摸摸等动作来确诊你的病情,“确诊”后给你一个小条,让你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你的手里,可能不会告诉你如何吃,你可以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会告诉你:“一天一次,一次6片!”。离开之后,老师参与了整个看病的全过程,无形给了孩子们一个示范,然后你就会发现他们会活跃起来,做了一会儿他们还会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这样这个“小医院"终于"”“活”起来了,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了一个大环境里,这可能就是老师适时介入的作用。教师一定要观察到幼儿活动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到游戏中,通常可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在“灰太狼”家的建构区里,孩子们在做用纸箱垒高的游戏,开始只是你一个我一个的抢着往上加高,不管叠放的顺序,结果垒不到5-6个箱子便倒了,开始孩子们还是很高兴,后来慢慢地垒不高,就互相埋怨起来,谁最后垒的,他们就埋怨谁,并不让他玩,没有玩的孩子会哭着向老师告状:“老师,XXX不让我玩”。看到孩子们这样,老师也要及时地介入到游戏中去,启发指导孩子观察垒不高的原因:各自摆自己的箱子,箱子底没摆齐,小朋友没有互相帮助等。孩子们找到了垒不高的原因,因此在下面的游戏中,他们专门找出了一个孩子整理不齐的箱子,结果箱子越摆越高,可是新的问题又出来,孩子们个子矮,往高处摞时够不着,其中一个便搬来小板凳,一个仔细的幼儿站在凳子上继续往上垒。从这个游戏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之间已经学会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学会分工合作了。2、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玩,使游戏更持久。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游戏,他们的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把自己在区域中的活动想象为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模仿成人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如:娃娃家内,一个孩子抱着娃娃自言自语:“别哭,别哭,妈妈帮你洗澡”,接着把玩具全倒在地板上,用装玩具的筐当澡盆给娃娃洗澡,不一会,她找了一件衣服给娃娃穿,给它扣扣子;然后又找来一个小锅,跑到墙边,撕下一大块墙饰上的皱纹纸,又撕成了一堆碎片装在锅里,抱起娃娃说:“开饭了,妈妈喂你吃饭”,这时该幼儿正沉迷于自己假想的当妈妈的情境之中,往往会忘了时间,教师可以提醒孩子娃娃洗澡久了会冷,要赶紧帮娃娃穿衣服,喂娃娃吃饭要正确使用汤匙,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习穿衣系纽扣喂饭等各种自理动作。五、注意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印小鱼等送到娃娃家,制作花环送到表演角。幼儿对这些活动会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能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总之,区域活动提供了幼儿较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创造了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他们探索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区域活动,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创新适合本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并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就会通过放飞区域,收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