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圆圈正义》读书笔记
已有 655 次阅读 字数(2001) 2022/6/29 16:09:54
罗翔《圆圈正义》读书笔记 代序:法律人的热点写作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 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之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 有两种最常见的指责: 一是沽名钓誉,博人眼球; 二是消费他人, 如秃鹫食腐肉令人恶心。 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动机作出恶意的评价, 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是人之本性。批评他人可以让我们轻易地掩盖自己的道德丑陋, 从容地逃避自己的道德责任。真正畸形的不是“象人”而是人心。 理查德·巴克斯特说: 我们时常妒忌比我们地位高的人,藐视地位不及我们的人; 垂涎别人的名望、财富, 或者傲慢、冷酷地看待别人的贫寒窘迫。看到外形姣好的人, 则诱发我们的情欲; 看见有残疾的人, 就引发我们的鄙夷之心……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网罗。圆圈正义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丘吉尔说:“没有最终的成功, 也没有致命的失败, 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今早雾霾蔽日, 但是不要害怕, 太阳依旧在云端。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人的本性喜好拉帮结派, 甚至不惜“互拉仇恨”, 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恋。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 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 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有人说,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贫穷就是爱的缺乏。一个缺乏爱的人生活在自私自利的地狱中, 而一个充满爱的人却生活在天堂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圆圈正义与安提戈涅。批评不自由, 则赞美无意义。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从“刀把子”到“双刃剑”。培根所言, 一次犯罪不过是污染了水流, 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却是污染的水源。 天生犯罪人-一个未解之谜。XYY染色体与犯罪倾向研究。龙勃罗梭进而认为天生犯罪人具有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特征:其一, 在生理上:往往具有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 眉骨隆起, 眼窝深陷, 巨大的颌骨, 颊骨同耸;齿列不齐, 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 头骨及脸左右不均, 斜眼, 指头多畸形, 体毛不足等。其二, 在精神上,他们往往痛觉缺失, 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 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 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 喜欢纹身, 惯于用手势表达意思等。所谓遗传也就是认为犯罪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由此形成物种之间的连续性, 犯罪人其实是“基因的奴隶”。 优生学包括两种倾向, 一是积极地改良人类品种,二是消极地淘汰劣等人种。在此, 我始终铭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 把人类带入了人间地狱。 法治的妥协。对别国经验的介绍并不是崇洋媚外,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来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汲取一切人类的智慧成就。儒家的大同梦想从来都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而非在个别地域、个别族群制造地方性知识。法治必须约束权力, 保障自由。通俗地说, 国家只拥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力, 而法律所不禁止的则是公民自由驰骋之地。当权力有其固定的边界时, 民众才能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免于恐惧的自由。如若法外另有民众无法知悉内部规则, 人们也就无法形成合理的预期, 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未知的恐惧。 法家与法治的区别。无论坚持多么崇高的抽象理念, 我们都不要在自己的坚守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 并让他人成为我们信念的牺牲品。如若命运之手将我们推向特殊的时刻, 愿我们能有我们期待中那般勇敢。 圆旧训 薪火相传-在伟大观念中追寻真的自由北大校训-“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 自由很容易变得放纵散漫, 而忘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北大旧主燕园那古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唯有真理的光照, 才能学会谦卑, 走出自我的偏狭, 从而自由而不放纵, 独立而不狂狷, 尽责而不懈怠。 我们为内心的幽暗所捆绑, 任由心中邪恶的“海德博士”彻底战胜良善的“杰基尔博士”, 我们得到的绝非自由, 而是彻底的奴役。真正的贵族不是财产上的富足, 而是精神上的高贵, 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如果人的一生只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利益, 那么人生难免像陀螺一般, 要靠着功名利禄不断鞭策, 才能在虚荣和虚空中不断转动。但总有一天你的人生会停摆。 《枪支批复》的情理法。我国当前的刑法既非客观主义, 也非主观主义, 而是主客观相统一, 认定犯罪, 既要考虑客观上的行为, 也要考虑主观上的罪过。在主观罪过中, 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有时可以排除故意,如想杀猪却误杀人 (杀猪案), 这就无论如何也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归类性错误。司法实践中有些司法机关习惯性地认为, 民众必须接受法律所推行的价值观, 而忘记了法律的价值观本身来源于民众朴素的道德期待。法律只是道德的载体, 权力意志不能任意产生道德法则, 道德在法律之上, 法律及立法者的意志在道德之下。法律的超验权威不是人的理性所创造的, 而是写在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中, 写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一如保守主义大师斯蒂芬所告诫我们的: 任何法律制度都注定存在缺陷, “人们的愚蠢、软弱和无知, 在所有人类制度中都留有深深的烙印, 就像其他任何时代和地点一样, 他们现在仍然清晰可见”。无论如何, 为《枪支批复》点赞, 法律永远要谦卑地倾听民众的道德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