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
已有 657 次阅读 字数(2545) 2021/1/20 8:41:58
一、概念界定(一)幼儿教育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由幼儿园老师等专业人士向孩子传授各种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专门教育。(二)家园共育家园共育通常会被定义为“家校联系”、“家校交流”等。家园共育既不是所谓的一方主导与另一方的“协作”,也不是传统概念上的“家长工作”,而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尊重,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共同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二、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几点问题虽然家园共育模式在大多数城市幼儿园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同时也引起较好的反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园共育活动趋于表面化、沟通表达方式不合理、家长与老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家园共育理念认识不足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转变家园共育理念、创新家园共育新方式、发挥园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引领作用等方面予以优化与完善。三、针对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一)转变家园共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幼儿园老师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而且,幼儿园老师还肩负着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园共育的理念、内容和引导其共同完成家园共育活动。可见,家园共育活动的实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幼儿园老师的家园共育理念的影响。园长应要求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学习家园共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转变老师的家园共育的理念,增强其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校[1]。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家长扮演着多重角色,如观察者、教育者、评价者、学习者以及消费者等。可见,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这一角色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观念,清楚自身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定位,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二)创新家园共育的新方式,提高家长与老师的有效沟通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制度化家园共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常态化的老师家访活动。老师要清楚地了解孩子、家长以及所在家庭的情况。而家访活动刚好能够满足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老师要做好记录,登记在“幼儿成长记录手册”中。针对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做好记录,并通过家访活动及时反馈给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也要做好记录;在孩子出现好的表现时,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家长,鼓励并加强孩子的良好行为;在孩子出现异常情况时,也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二是构建制度化接待活动。园长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园长对家园共育的态度也会影响着家园共育的实施。在孩子上下学期间,园长应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园长通过与家长的近距离沟通,以获取孩子的最新情况。长期以往,家园共育的实施效果会明显提高。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方式,强化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多方共育的目的。例如:家长委员会,在众多家长中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合适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委员会,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打造家园之窗,在班级的墙壁上悬挂有关幼儿的不同作品,让家长随时掌握幼儿园教育的最新动态;互联网交流,诸如微信群、QQ群、邮箱等等;家长会议,例如全园家长会议、班级家长会议等,具体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定。(三)发挥园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引领作用为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园长应抓住各种时机与家长展开紧密合作,想办法让家长热爱幼儿园、相信幼儿园以及愿意加入幼儿园合作中,例如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日常饮食搭配、带家长参观幼儿园环境、了解家园之窗的设计等[2]。园长是幼儿园老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园长的引导对老师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园长应定期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其爱生如子、爱园如家的良好品质,不定期开展一些有利于老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活动。同时,园长也要关注老师的教学能力情况,定期开展教学评估与考核也是一个有利于老师发展的关键举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环境亦是如此。幼儿园环境应具备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条件。以培养孩子正确洗手为例,园长可以抓住孩子对动画片的喜爱特性,在洗手台的墙壁上描绘一幅“美洋洋洗手”的墙画,通过挽起袖子、拧开水龙头、挤点洗手液、搓搓手等一系列生动的画面,让孩子和家长明白洗手的正确方式,使家长与老师的教育方法与观念达成共识,共同教育、监督、鼓励孩子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四)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园老师的素质幼儿园老师的素养,很容易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有的甚至会毫无察觉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因此,出于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考虑,严格幼儿园老师的准入是必要的。喜欢孩子、愿意和孩子玩是选择幼儿园老师的首要条件。另外,各地政府要依据当地的幼儿园师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幼儿园老师的准入资格,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教育精英参与到幼儿教育队伍中。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幼儿知识和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毋庸置疑,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老师,必然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幼儿园与地方教育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幼儿园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防止虐童现象的发生。例如,幼儿园要对老师实施严格的制度化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与家园共育指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与共鸣,聘请学前教育专家为老师普及前卫的幼儿知识,要求每个幼儿园老师阐述自身的教育故事,增强其职业荣誉感等;地方教育部门应对幼儿园老师实施职业道德培训等[3]。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幼儿园老师要“才艺双全”,才能胜任家园共育的工作。这就要求幼儿园老师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第二,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有关家园共育的知识课程、参加省培或国培计划、座谈会、学习优秀的家园共育经验等;针对后者,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观摩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四、小结家和园就像左右手,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老师应充分挖掘家长的主动性,同频共振,促进家园共育。当家和园全力配合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教育优势,即1+1>2,努力为家园共育搭建桥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