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情感体验教育的作用
已有 686 次阅读 字数(1852) 2020/12/18 11:35:18
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社会化主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接受文化和规范的影响,从而成为了社会中有效的一员,并塑造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以及与人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相互作用,并能对社会形成适应感。这里所提到的适应感是对自己、环境以及他人的关心和对话,交往能力处于核心地位[1]。如果幼儿一直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着消极的情绪,那就很难融入到环境当中,也无法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其人际能力提升起到阻碍的作用,对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形成负面的影响。因此,通过情感体验教育能为幼儿创造互帮互助的机会和氛围,使幼儿的爱心能够表现出来,逐渐形成基本的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对他人给予尊重。在与他人交往中获得分享与合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系,也就形成了推动幼儿教育朝着社会化发展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个集体游戏——“情境表演”。由教师说出一个情境,或者一个物品,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师说“十字路口有什么?”有的幼儿扮演汽车、有的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有的幼儿扮演信号灯,几个幼儿扮演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场景,有的幼儿想要扮演“房子”,但是自己很难完成,就可以邀请其他幼儿共同扮演,互相商量自己扮演房子的哪个部分。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互相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情感体验能为其提供动力,并优化和调节认知的结构,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罗杰斯曾经提出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教育中侧重于培养积极的情感,使其形成对认知学习的推动力,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处于3-6岁的幼儿,影响其语言和行为的是无意注意[2]。这里所提到的无意注意与兴趣和情感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学者也将其称为情绪注意。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意性是其认知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情绪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幼儿所获得的感知、想象、思维以及记忆。积极的情绪能为幼儿进行脑力活动提供更多动力,从而表现出超凡的记忆力、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较强的创造意识,提高其认知活动的效率;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消极或者痛苦的情绪能使认知活动的效率被降低,甚至使幼儿逐渐形成错误的行为习惯,阻碍其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幼儿而言,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都会得到明显的表现。因此,有效的情感体验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有利于幼儿感受分享和互动情感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后,同伴关系成为了其情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与同伴之间能针对共同的话题展开交流,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强化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感情。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之间增加互动,互相分享,多组织一些多人合作完成的游戏或者任务,特别是需要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幼儿形成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户外带领幼儿进行一个“纸上传球”的游戏,每个幼儿拿起一张纸,站成一排,使纸连接成一条通道,教师在第一个幼儿的纸上放一个乒乓球,让幼儿将这个球传到队尾。每个幼儿都需要与自己两边的队友进行互动和配合才能保证球不掉下去。又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件玩具或者一本书到幼儿园,为幼儿组织一个“玩具交换”的活动,鼓励幼儿彼此分享玩具。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能获得分享的快乐,并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四、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情感体验教育有利于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首先,通过情感互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使幼儿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积极参与到创造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带领幼儿玩磁铁时,教师可以尝试启发幼儿想象磁铁在生活中的用处,有的幼儿说可以清理铁屑、有的幼儿说可以收集散落在地上的铁钉等。教师应该对幼儿提出表扬,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启发幼儿的“滞后性”。这里所提到的“滞后性”主要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碰到情感方面的矛盾或者感受结果,教师不能过于着急给予启发,而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受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得到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时,幼儿能感受到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我们能抓住风吗?”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体验思考的过程,使其感受好奇心,寻找恰当的时机为幼儿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