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名称:会跳舞的树叶
主题说明:
时至深秋,秋风起,森林里,孩子们在嬉戏。秋风过处,落叶飘然而下,有的落在地上,有的落在屋顶,有的落在有上,有的覆上脚面。飘落的树叶如同蝴蝶、小鸟、在风中充满着灵性的舞蹈,又如同离开大树妈妈的小宝宝,带着依恋与不舍的感情。《落叶》是选自主题单元《树叶的故事》中一节语言活动,通过对飘落的树叶与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情景中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让幼儿的理解散文诗内容的基础上去感受仿编的乐趣。
中班语言活动:落叶
设计意图:
散文诗《落叶》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散文中充满了想象力,在落叶和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中,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特别具体而又形象。这篇散文篇幅虽短小,却充满趣味,又不乏优美的意境,动态感很强,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理解与接受。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散文,理解内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
2、引导幼儿发现散文中的结构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尝试进行仿编。
3、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内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
2、难点:发现散文中的结构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尝试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课件,轻柔的背景音乐、纱布制作的大树叶一张,落叶、纸张、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PPT)
教师导语: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秋天,看看秋天有些什么?(师幼一起跟着音乐音乐舞进活动室,坐在位置上看一下课件)
分析:通过动态PPT,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幼儿感受秋叶飘落的美景,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段理解散文诗.
1、引导幼儿观看大屏幕理解第一句“秋风起了----飘落下来”。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小结: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了下来。
师:小树叶飘呀飘呀,飘的地方可多了,小朋友猜猜看它会飘到哪儿?
2、理解散文诗2——4句
师:真的被你们猜中了,小树叶真的飘到了地上,这会儿谁来了?
师:小虫爬过来,会怎么做?
师:它会把树叶当成什么呢?(学习“小树叶落到了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成屋子”)
师:小树叶飘呀飘,又落在了水沟里,猜猜看这回谁会过来?
师:又会把它当成什么?
师: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小船,这可好玩啦,我们也一起来学学蚂蚁划船吧!
师:小树叶飘呀飘,又落在了河里。谁游过来了?它怎么做的?
师:它把小树叶当成什么?
3、理解散文诗最后一句
师: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谁看见了,说:“来信啦,催我们快到南方去。”
师:小燕子把树叶当成什么?它为什么会说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师小结:冬天快到了,天气冷了,南方的天气暖和燕子要到南方去过冬才有虫子吃。
分析:通过提问、猜想、借助图片,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支架,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散文诗内容。图谱的设计为接下来的仿编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完整欣赏散文诗。
过渡语:小树叶们飘呀飘,飘到了地上、水沟里、河里、院子里。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看见了,把它当成了屋子、小船、小伞、信。这可真好玩,老师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PPT,完整欣赏散文诗)
分析:通过视频PPT让幼儿完整欣赏散文,由图片到PPT给幼儿一个不同的视觉冲击,更加激发孩子去感受秋天美的意境。
四、仿编散文诗。
1、幼儿分组自由讨论,操作学具仿编散文诗。
师:小树叶飘过了这么多地方,它还没有飘够呢,它还会飘到哪儿?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很多东西,你们4个人一组讨论一下:
小树叶又会飘到哪儿?
谁会过来?
它怎么做?
把它当成什么?
2、展示幼儿的作品,集体来朗诵仿编的散文诗。
通过讨论、操作,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老师给孩子提供现成的图片,让幼儿通过配对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对“落叶”散文诗的句型把握。
五、结束
教师结束语:小树叶还在不停的飘呢,我们一起到外面看看它还会飘到什么地方。
活动亮点: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落叶》散文诗的内容是对幼儿零散的“秋天的感受”的最好概括,但抽象的文字内容让儿不易理解。中班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直观形象性的。为了让幼儿更加理解秋天落叶飘落的情境,我们制作了精美的动态PPT,在配乐朗诵中,让幼儿身临其境。通过欣赏,幼儿对散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整体感受,通过图片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体验散文诗的意境美。
二、良好的师幼互动,适度延伸,深入感受
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活动中我们采用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制作了精美的小树叶,根据散文诗的内容进行有趣的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师朗诵、多媒体朗诵、表演朗诵,层层递进,通过不同的感官刺激幼儿的学习。课堂中我们采用动静交替,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的课堂效果。
活动的创编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根据中班幼儿学习特点,借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分组进行创编,很好的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