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并欣赏孩子的独特性
已有 441 次阅读 字数(2084) 2011/6/7 17:02:16
(
var $tag='教育杂谈';
var $tag_code='00c0d94275b737c5a55419f939422d28';
var $r_quote_bligid='4cbb086a010009aw';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教育杂谈
每个孩子都不同 做父母的都知道,就像每个孩子的外貌不同一样,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具有独特性。如有的孩子刚满一岁就会说话,而有的孩子两三岁才会说话;有的孩子动作敏捷,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比其他孩子更好。就是一个孩子身上,其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可能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对数的认知比较差。正是这些独特性,成为一个孩子区别于另一个孩子的个别特点。它不能简单地用优劣加以概括。它说明每个孩子都在按照自己的生长轨迹发展着。尊重和理解这种独特性,并根据这种特点为孩子提供适宜他发展的教育,才是每个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找到适合自己的 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是为了找到一种适宜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看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听了别人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认为好,就照着去做,结果发现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时并不灵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教育理论阐述的是教育的一般原理、原则,揭示的是幼儿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别人的教育经验是针对他的孩子的问题所寻找的解决方法,因此不一定适合您的孩子。家长在学习教育理论和他人成功教育经验时,首先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幼儿的年龄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却并不亚于成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家长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只有深入到这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去探索,才可能找到帮助他、教育他的适宜的方法。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生活的提供者,还要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如果父母能够真正用心地去读孩子这本书,就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包括他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行为规范不太符合的行为。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主人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作者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他终生。这位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身负教育职责的父母,更应具有这种智慧。 了解了还要欣赏 对于孩子发展的独特性,家长不仅应该了解,而且还要持一种欣赏的态度。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家长无视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习惯于在不同的孩子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比如:有的喜欢用自己孩子的优点与别的孩子缺点比,却常常忽略孩子发展中应该引起注意的另外一些问题;有的则总是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比,他们的嘴中最喜欢的就是:“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小明多聪明!”无论哪一种比较,其结果都不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前者可能会在沾沾自喜中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后者则可能会因不断的否定摧毁孩子的自信。 横向比较使家长产生盲目的焦虑或过高的期望,使他们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每个幼儿的独特性,既包括了他的优点,也包括他的缺点或发展中的一些困难与问题。正是所有这些让人喜爱的优点和令人烦恼的缺点,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个体。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短缺。每个儿童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问题,有些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有些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应有一种包容的胸怀,只要不是严重影响他一生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品质问题),父母就应以宽容的态度,留给他逐渐改正的时间。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缺点,并不一定真正是幼儿发展中的问题,而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虽然可能不符和家长对他的期望,但只要不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家长也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欣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也许,别人家的孩子三岁时已经会背许多歌谣了,而您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说一句话。但聪明的父母却在孩子能够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时,无比惊喜的赞赏他,鼓励他。毕竟,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今天与昨天发生了变化,他拥有许多时间去发展字自己。他的每一个细微的量变,都在积累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而父母的欣赏和赞许,则是促使孩子加速前进的动力。 欣赏孩子的独特性,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基础。因为欣赏才能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对父母及家庭的重要性,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样的信念:“我是唯一的,我就是我自己,我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孩子理解人的多样性,拥有接纳他人的胸怀,那么,父母首先就要以对孩子的理解与欣赏教会他们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