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依文个人空间

成长日志

放手做个“懒”妈妈

已有 526 次阅读 字数(1780) 2011/1/17 23:47:09

 我是个自以为是的“勤”妈妈,对儿子的期望与打造和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一样是超前的,也因而显得急不可耐。
  儿子还未出生,我就开始了我的育儿计划:搞音乐胎教,每日对着肚子放音乐;每天坚持啃一个大苹果,牛奶喝得都要吐了还不肯放弃。儿子出生后,我严格地按照书上的喂奶计划,只要到了规定时间,不惜在儿子最想吃的时候狠心把奶头拔出来。可结果呢?因为实在没有音乐细胞,儿子至今唱歌五音不全;因为摆脱不了遗传基因,儿子并没有因为我吃苹果喝牛奶而变白一点;由于我太刻板地遵行喂奶时间,儿子变得没有安全感,直到最后不吃我的奶。
  可是这一切丝毫不影响我的计划。哈佛女孩、卡尔·威特的打造方案被我在夜深人静时一遍遍地细读,划上了条条杠杠。书上说多对孩子讲话有好处,我就在抱儿子散步时,一遍一遍地对他说这是鸟儿,这是花儿,那是天空,即使他的眼睛望着别的地方;深知在幼年时培养读书习惯的重要性,我每天强迫他坐在桌前想尽各种方法来引导,但却总是无比烦恼地发现我的儿子怎么一刻也坐不住!尽管有老人在家,可每天下班后我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急着往幼儿园赶,为的是能跟老师见上一面,以免忽略了关于儿子成长中的任何一点小误差……
  但时至今日,儿子不仅没有在我预测的年龄段内出现我希望的成绩,反而变得问题多多:因为想让他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我总是把菜切成碎末和萝卜泥蒸鸡蛋喂他吃,全然没想到养成了他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结果幼儿园老师反映说全班就他一个人不主动吃饭,左顾右盼地等着老师喂;因为我太过于细心,儿子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很敏感的人,稍不如意就撇起嘴来要哭;因为我事事都替他考虑好了,有固定的模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变得一遇事就只会望着我,压根就没想到要自己动一下脑筋;因为他做任何事情总有人陪伴左右,他的胆子变得特别小,不敢一个人玩,也不合群。
  这期间我目睹了一件事。我们院子里有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和我儿子同龄的小女孩,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爸爸妈妈打声招呼就自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自己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从不要人陪。看着她父母每天轻松自如从不为孩子操心的样子,再看看自己操碎了心养的这个动辙哭啼啼的孩子,我沮丧到了极点,情绪很不好。有一天晚上,在儿子缠着我陪他玩时,我第一次凶了他。儿子哭了,我的眼泪也不停地往下流—我费尽心思的育儿计划却是如此的结局!与其这样做一个勤力不讨好的妈妈,是不是该干脆放手做个“懒”妈妈呢?
  心理咨询专家马志国老师点评: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在目前相当一批有知识的年轻妈妈中间很典型。他们相信书本,迷信科学,从怀孕一开始就会抱来各式各样的育儿书参考;他们因为自己的知识程度较高,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增高,总是有意无意地以“神童”的模式来打造孩子;再加上目前的家教市场上总在制造着一些“神童”的案例,就更助长了他们的决心,以为早期教育就是“神童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表现出来的现实的能力是服从正态分布这一概率规律的,即中常水平的人居多,占90%以上;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仅占很小比例,各占3%左右。对儿童而言,高水平和低水平者分别叫“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在智商测验中,130以上者为超常儿童。这样的儿童在每100个中也就有一两个。至于神童所占比例就更少。因此,神童虽然客观上存在,但他们更多地来自于先天因素,想通过某种方案成批地制造神童是绝无可能的。
  而且调查发现,有些所谓的“神童”的诞生,其实不过是由于家长过早地运用了孩子良好的记忆能力。要知道,孩子的年龄越小,记忆力就越强,如果在这时期要求孩子记背大量的知识,短期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再加上媒体的炒作,似乎一个神童就诞生了。但其实,这样的“神童”缺少正常儿童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童年大多被扭曲了。他们只是死记了一些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发展没有后劲。有的上学后在课堂里学不到新知识,反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还出现身心障碍,不能和同龄人正常交往。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是按照某个模式造出来的。父母只要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加以适当的引导,那么,天生的神童不会被埋没,天资一般的孩子也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手做个“懒”妈妈比大包大揽地当个“勤”妈妈当然更高明——孩子要快乐得多,妈妈也幸福得多。

评论 (0 个评论)   点赞(0)

facelist

成功
  • 日志:45
  • 相册:503
  • 心情:0
  • 留言:28
  • 关注:0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