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来杰(澳中二)个人空间

成长日志

暑假成儿童意外伤害“高发期”,家长“盲点...

已有 322 次阅读 字数(1776) 2008/8/20 9:24:08

新华社上海7月31日专电(叶锋、常莹)家住上海镇宁路一小区的刘女士依然在为儿子的意外受伤而痛心不已:“为什么平时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而暑期孩子会在自己眼皮底下受伤?” 
    几天前的一个中午,刘女士在家中厨房做饭,7岁的儿子小锐正在玩皮球,他为了捡球爬上金属护栏,不慎从三楼跌落,摔成重伤。刘女士说:“平时跟孩子讲过安全方面的知识,我以为孩子的警惕性挺高的。”
    有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尤其是假期的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不少儿童的意外伤害事故恰恰是由于监护人疏忽大意引起的。如何保障儿童的安全,家长仍有不少“盲点”亟待消除。 
    儿童意外伤害,一半多发生在寒、暑假期间      进入暑假,像小锐这样的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的事故频频见诸上海报端。7月初,6岁的女童佳佳被父母反锁家中,她在用微波炉加热午饭时被烫伤;7月9日,一名6岁男童爬上窗户外的金属护栏玩耍,不慎从六楼坠落,不治身亡;日前,6岁女孩小雅在家中玩耍时,撞在了家中的玻璃橱上,破碎的玻璃将小雅的右眼戳破,而母亲当时正在厨房做饭……
    据统计,寒、暑假期间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量要占全年总数一半以上。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联合进行了《中国三大城市(京、沪、穗)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有些让人震惊:意外伤害已成为全球14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因。在全球,零岁至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在中国,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的平均速度。中国零岁至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是韩国的1.5倍。
调查还表明,儿童意外伤害,以发生的时间分,一半发生在寒暑假;以发生地点分,近一半发生在家里。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区总监崔民彦指出:“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与生活安全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相比而言,在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事故、降低相关死亡率方面,则要落后得多。”
    儿童频频意外受伤归咎于家长“过分自信”
    意外伤害包括跌倒、跌落、碰伤、挤压伤、交通事故、中毒、电击伤、溺水等。这类事故之所以频现于居家儿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长的疏忽大意。
    比如,上述调查显示,家长对家庭安全十分有信心,并对安全知识有所了解,但在行动上却可能相当大意: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把家中化学用品和药品放置在原来的容器中,或放在上锁的柜子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没有把家中锐器(刀、剪等)放在儿童不易取到和上锁的抽屉中,以及对有棱角的家具采取保护性措施,这是家中儿童发生割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近三成的家长曾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等。
    许多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起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往往过高估计了孩子的能力。同刘女士一样,在调查及接受采访中,许多家长都自信地表示:“孩子毕竟长大了,会自己提高警惕的。” 
    这种想法麻痹了家长自身的监护、防范意识。调查显示,虽然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家长对意外伤害的认知较高(85%),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家长(46.5%)认为孩子有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只有16.4%的家长参加过预防儿童伤害的培训。 
    此外,很多家长有不良习惯,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意外伤害往往由此而起。有专家举例:“家长不当心让一名3岁的儿童进了厨房,而刚用完的菜刀还未摆放好,孩子够到了桌上的菜刀,菜刀跌落不幸伤害了孩子。类似这样因家长疏忽导致的悲剧并不少见。” 
    消除家长关于儿童暑期安全的“盲点” 
    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常务副所长姚国英提醒,保障儿童安全最主要的方面是家长,尤其要消除家长在认识、行动上的“盲点”。
    他说:“家长总希望并倾向于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有能力保护自己。这种美好愿望并不能改变儿童容易受伤的现实”。
    专家指出,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同时重视居家安全,特别要重视对家中儿童跌落、碰伤、割伤、烧烫伤的预防。要教育儿童不要探身到阳台或窗户的外面,不要将椅子等能蹬踏的工具放在窗台附近;不能把幼童单独锁在家中;家中热水器、玻璃器皿、药品等应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教育儿童不要玩电源插座、插头、电器开关及易燃易爆危险品,不要燃放鞭炮;不让婴幼儿玩带有尖角或易脱落小零件(如扣子等)的物品,防止儿童误吞或被划伤。 
    “家长对于儿童安全,与其盲目乐观自信,不如保守些、谨慎些。”姚国英表示。(完)

评论 (0 个评论)   点赞(0)

facelist

成功
  • 日志:259
  • 相册:0
  • 心情:0
  • 留言:1
  • 关注:0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