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评
已有 192 次阅读 字数(2215) 2012/3/20 22:18:31
中班语言:《给蛤蟆的一封信》
孩子们倾听的非常认真,能理解故事内容,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的分段讲述和逐层提问,充分发辉了孩子们想象力,孩子兴趣很高,说的也很积极。在回答你是怎么关心你的朋友的?在幼儿回答后老师及时结合班级里全托幼儿来园表现,(哭泣了需要安慰),生病在家的幼儿,(需要问候),遇到困难的幼儿(要帮助他),使活动目标落实到实处。幼儿在回答问题中,如:如果你给蛤蟆写信,会对他说什么呢?个别小朋友回答:蛤蟆,我很喜欢你!之后举手的很多小朋友都是用同样的话来回答。在活动中这样的问题出现多次。一说明幼儿模仿能力强,二说明幼儿在语言词汇上不够丰富教师以鼓励的口吻说我喜欢听到不一样的话,并示范自己想对蛤蟆说:“蛤蟆你别难过,我们都愿意做你的好朋友”鼓励孩子多动脑,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话,并及时表扬,让大家学习说的好听的话。使孩子们在交流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每一个人都渴望友情,期待朋友之间更多的交流。收到朋友的来信,更会使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本活动的主要意图就是让幼儿具体地体验自我与他人的这种内心感受。活动的开始通过故事的引入,让幼儿体验蛤蟆的心情,感受没有朋友关心的落寞,接着鼓励幼儿大胆猜测青蛙写的信的内容,了解朋友间的关爱,最后让幼儿尝试表达对身边人的关怀,学会关心他人。
一、目标的调整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对比目标的达成,发现目标的制定存在一些问题,故觉得适当的调整目标,可能更加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的获得。调整目标为1、能感受收到朋友来信的愉悦和慰藉,初步体验不能收到朋友来信的寂寞、失落;2、尝试用读信的方式,用一句话来表达对他人的关怀。
二、提问的指向性要强
幼儿年纪比较小,对于一些抽象、笼统的问题还一时无法回答,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幼儿无法回答时,就应思考“为什么?”肯定是提问出现了问题,这时就需要比较机智的解决策略。比如说当讲述完前半部分故事,提问:“你们猜一猜青蛙会在信里说些什么?”幼儿没有理解“信”的含义,所以大多数的孩子都答非所问,这时有个别幼儿无意说到了问题的一点,我只是给予了肯定,并没有及时的抓住这个点扩散开,帮助他们细化问题,让他们逐步的理解问题。这也是导致幼儿的回应比较少的原因。反思当时的情景,如果我能及时的帮孩子弱化问题,用更适合幼儿理解的问题提问,这样幼儿就会有话说,也就能更好的感受到当中的情感了。
三、问题设置,引导幼儿拓宽情感体验
当完整的理解了故事内容后,又提问:“你是怎么关心你的朋友的?”小朋友说的最多的是自己如何表现的,主要是行为方面,比如去朋友家看望他,或者打电话问候他,但语言方面如何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这个在活动中我也缺乏正确的引导,这可能是本节课比较不足的地方,如果我结合幼儿在园的一些表现,发生的事例,引起幼儿共鸣,让他们有话说,这样活动目标就可以落到实处。比如有的幼儿来园时会哭泣,你是如何安慰他的,对他说了什么;如果别的小朋友哪里遇到了困难,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别人生病了你是怎么关心、问候他的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这样孩子说的思维就会扩散开,也更加明白如何表达对别人的关怀。
四、情境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幼儿听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这个故事内容特别的感兴趣。活动后我就思考,整个活动几乎都是我在引领着孩子,形式过于刻板、老套,所以我想在活动最后,可以设置让幼儿扮演角色的情境表演,让幼儿亲身去感受收到朋友来信的愉悦心情。只有这样根据幼儿的兴趣去设计、调整课的内容、形式,才会让幼儿的兴趣更加容易激发,并会使课堂不处于呆板的形式,赋予生动性和鲜活性。
评析建议:
1.运用故事载体的策略:在幼儿园各领域活动中,常见的教学载体就是故事情境的创设使用,这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环节的常用策略。但是,在各领域活动中,相同的故事内容其教学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一个故事,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其发展幼儿的讲述、交流、理解、词汇等语言本体性目标,但是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故事载体的重点则应关注幼儿数学思维的锻炼和获得,而在社会活动中则应关注社会交往问题、良好品质养成及健康情感的获得等等。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给蛤蟆的信
”这一童话故事开展的是社会领域活动,在关注幼儿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帮助幼儿获得社会交往、情感养成等社会性目标的养成。
2.灵活互动反馈的策略:课堂环节是灵活多变的,教师的预设目标能否达成、教学的环节是否进展顺利、幼儿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这些结果都取决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掌控能力。首先明确的预设目标是根本,如果老师自身对目标是模糊的,或目标设定不能进行量化评价的,那么在活动环节中也会出现走过场、回应互动不到位等现象。如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第二目标是“尝试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怀”由于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画信,因此这一目标可以调整为“尝试说一句话表达对朋友的关怀”,那么活动的目标就更加显性易评价了;其次,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各种反应进行适时反馈也是活动开展是否灵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