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对策
已有 323 次阅读 字数(4023) 2011/5/9 15:38:53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对策
表现一: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走神、做小动作,听讲的习惯没有养成。
1、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长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就喜欢看电视,而且声音很大,还有的家长喜欢把邻居、同事约在家里打麻将,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要让孩子注意到家长在做什么。如果家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孩子就能耳濡目染。此外,要注意排除干扰孩子学习的因素。许多孩子习惯边听音乐边写作业,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是分散注意力的诱因。
2、适当进行注意力训练。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是40分钟,而幼儿园一节课只有20~30分钟,这就要求孩子们注意力的维持时间要更长一些。一般来说,让小孩子专心地听人讲话,那怕是他不太喜欢的,需要经过自己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能达到15~20分钟就不错了。所以一方面希望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在教学时间上能一点点延长,同时多开展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在家里,家长也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在孩子画画时,可以在他画完一张画后让他紧接着再画一张比这一张更好看的,然后给予奖励。
3、培养孩子活动的坚持性:上小学后,孩子上课和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需要较强的坚持性。一般,大班孩子注意的保持时间为8~10分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延长孩子的活动的时间。对孩子借口不感兴趣而频繁变换活动内容的现象,父母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并陪着玩入手,逐步提高时间要求,直到孩子一个活动二十五分钟不觉疲劳。
4、培养用心倾听的习惯: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平时与孩子交流,最好能面对面地做下来,你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或提出一些问题,试着多问问“妈妈刚才说什么?妈妈让你做什么”,切忌不停地唠叨,久而久之孩子对你说的话不在意了,无形中也会影响他听的习惯。你给孩子讲故事或听录音讲故事,不妨在听之前或听后提出几个小问题,如“故事中有几个人物?”“请您简单地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等,既培养了孩子用心倾听的习惯,又培养孩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问题二:依赖性比较强,做作业拖拖拉拉,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1、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入读小学后,不但要求自己能做的是自己做,如: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文具书本是否齐全。班里也会有很多岗位需要孩子们去履行岗位的职责,如:值日扫地、整理桌椅、帮老师收好清点作业等等。这些都要求孩子要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从日常生活开始,孩子能做的尽量让其做,做不好则在旁指导,切忌包办代替,对孩子做好了某一件过去做不好的事,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比如每天幼儿都带书包来幼儿园,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保管,缺少的东西及时告诉家长,这样做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那些具有良好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孩子肯定在学习上也是比较独立并且很快能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
2、从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三心”———学习责任心、进取心和恒心。比如,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交待他在一定时间内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一定要跟踪他是否完成。及时完成给予表扬、奖励。无法按时完成则应了解原因,提出要求。鼓励他去做。这里要强调的是按时。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心就培养出来了。然后,在即将进入小学之际,家长要让他觉得上小学,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其他任务,受老师表扬是很光荣、很了不起的,让他把生活中养成的责任心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学习中来。
3、家长陪孩子读书不可提倡。有的孩子学习拖拉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则是由于父母过分关注他们做作业,甚至包办代笔。大多数儿童教育专家都不赞成家长陪孩子读书,因为家长总会情不自禁地敦促孩子不要这样做,而要那样做。这些时断时续的语言刺激,更易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3、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完成作业的期限。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不用心,但你必须在八点钟之前完成作业,否则,周末就不能做什么等。培养孩子的时间紧迫感,慢慢地让孩子形成学习规律。有了明确的任务,孩子学习时就有了动力,才能保持紧张状态。当然,要求孩子学习时,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要求孩子长时间做同一件事。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
5、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比如,当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家长不但要从言语上加以表扬,还可以辅助一些别的奖励。同时,还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提醒他“谁每天晚上只需花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还有时间看动画片什么的”。
6、训练孩子做事快的动手能力。这里强调一个“快”字。要让孩子把学习课本知识的时间尽量节省下来,然后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另外去多看课外书,或者学一种技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问题三:大部分孩子语言表达上不够自信,语言不够规范。
1、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目前,小学都要求普通话教学,所以小朋友听说普通话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很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平时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多与孩子讲普通话,鼓励他们用普通话讲他自己的的事情,介绍自己的朋友,讲得不准,讲得不好,教师来帮助纠正。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一些普通话的动画片、儿童电视节目等来提高他们听说普通话的能力。
2、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没等放学就背起书包回家了;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五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三个字写三遍的,有一个字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字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呤、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
因此,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词,如饭饭、觉觉等,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听完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一个事物的多种表述方法。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不同方法表述。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要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重的常有多种指令的任务,为入小学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比如,请你去拿一张小凳;请你去拿高的小凳;请你去厨房的阳台上拿小凳……
3、引导孩子阅读:喜爱阅读的孩子肯定是爱学习的孩子。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还孩子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远的。阅读过程中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规范化语言的引导。当然幼儿阶段更需要的是家长为孩子读故事、讲故事,或者让孩子听录音讲故事。
问题四:学习的兴趣不持久,学习成绩时好时坏不稳定
1、注重智力的开发: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我从一名小学老师的角度出发,希望家长们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提前教给孩子小学知识弊大于利。提前学习非但不能让孩子领先一步,反而会让孩子对上课感到不新鲜,进而让他在课堂上养成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或讲话、开小差等坏习惯。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应把学习准备的重点放在开发智力上,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交谈。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较长时间的记忆和复杂的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才能自信、自如地应付与日俱增的学习任务,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提前学拼音)
2、适时解除孩子内心的忧虑。当孩子心理压力比较重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会下降。许多孩子害怕考试,尤其是害怕一些被家长们告诫为“将决定一生命运”的考试。为此,孩子们经常心猿意马,甚至胡思乱想。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们自然就无法专心学习。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太擅长的一面,作为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总是和别人的孩子去比较,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谁怎么怎么好。
3、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很难做到了。有些父母过分注重知识型的学习传授,如:这是毛,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但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无论在读还是写上,都会把两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特别是入小学后,心理活动要求增高,因此,家长要在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综合力、分类力、判断推理力几方面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不仅知道某一事物的结果,还要了解事物变化的具体过程。如解答应用题"河里有一群鸭子,游走了三只,还剩三只,原来河里有几只鸭子?"孩子都能回答出6,但是具体用什么方法计算,有些孩子就会说"减法","6-3=3"。这就是孩子在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变化前后的关系。家长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知道的数,什么是不知道的数,帮助孩子理解"谁与谁比,知谁求谁,谁大谁小"的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凡知识型的内容,都有孕含着智力活动的要求,家长如果能在智力要求上把握契机,那么孩子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智力也会较好地准备。切不能孩子提出问题后,父母只回答结果不讲过程应付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