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攀比
已有 353 次阅读 字数(2352) 2015/2/26 10:18:17
所谓盲目攀比和炫耀就是在认识不清的情况下,不顾实际情况与别人进行比较,向别人进行夸耀,这一点在众多的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同学之间比着看谁的衣服牌子更硬,谁的鞋子更贵,不是牌子的不穿,不是当红明星作的代言人的品牌衣服不穿,还有比较所用的书包、文具盒、钢笔,甚至小到橡皮也要比较谁的更贵更高级,比较生日派对谁的场面更隆重盛大,谁送的礼物更“拿得出手”,盲目比较谁家的汽车更贵更高级,“你看,你爸爸才开夏利,真丢人,我爸爸开宝马,撞坏了,你们家又赔不起,下次看到我们家的车,你家的夏利就赶紧让路,知道吗?” 孩子之间的盲目攀比和炫耀,会使孩子变成一个个的势利眼,使得孩子慢慢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价值取向。这种心理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星期六朋友聚会时,我们女人一般的话题都是老公、孩子、工作,今天正好谈到孩子攀比问题,说现在的小学生什么都攀比,比父母的职位、比家庭的金钱、比衣着等等。都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向优秀看齐,争当第一.”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他们从小就具有竞争意识,不甘于人后.可是,就在我们希望孩子在某某方面赶超某某时,听到的确是孩子的牢骚:某某经常有零花钱买好东西,某某比我更多地吃到肯得基,某某有汽车接送上学……我们困惑了!因为我们已经在为孩子努力经营着一切,而我们的孩子,却并不知满足.他们看到的,想到的,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负荷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想想也许并非没有缘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存在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样也容易形成一种普遍性攀比消费倾向。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又怎会不耳濡目染呢!通常来说,孩子的攀比心理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同样的待遇,甚至我比你强,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因现在的孩子很喜欢跟别人比,吃的、穿的,甚至交异性朋友也要比。这确是物质富裕起来后,在独生子女中较普遍的现象。面对孩子的攀比,家长们往往很无奈,我认为,这主要是这些家长成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过类似的攀比经验,面临的个新问题;同时,他们没能对孩子的攀比意识或行为做到正确归因。对孩子的攀比,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形成个体的攀比意识与行为,原因很复杂。很多情况下,是“从众”这一社会心理的表现。中小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多数都把被同伴接纳、赞同看得极为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上周提出的话题中这位儿子嫌父母地位低、收入少、车子差等相似的市侩气十足的攀比。如果这种攀比成定势,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扭曲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解决孩子市侩气式的攀比呢?家长首先应对社会发展动向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思考。只有这样, 才可能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变化及时了解,预先干预。不能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生活水平作标准,这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其次,家长要注意自身的攀比行为给孩子的“榜样”作用。绝大多数孩子的攀比意识和行为,在形成之初往往是被动的,主动者是家长。当前,家长下列攀比行为较常见: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津津乐道于社会上或单位里以权谋私者的“聪明”,他们的老婆、孩子从中获得的“好处”;有的家长还不断地“跟样吃屁”又洋洋自得;评价孩子时,总是拿孩子与其他学习成绩更好者作比较,对孩子抱否定态度;强行让孩子进这个那个训练班,理由只是别的孩子去了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当然,说到攀比的“榜样”,同伴教育也很重要。这就牵涉到校风、班风建设;牵涉到那些自身是大款、权贵的家长,因为他们动不动就用金钱装扮孩子的时髦和“酷”,往往成为平民学生市侩式攀比的微观动因。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苗头时,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弄清楚孩子攀比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感。是他正面对许多微妙的尴尬或者公然的拒绝呢(我在咨询中常常可以感受到学生中的势利)?还是他有野心,对自己的物质现状开始憎恶?……无论孩子说出什么,你都应该予以同情和关注,表明你理解他的挫折感,同时还可以从更加全面和现实的角度问问:“你怎么会这么想?”“你有这种想法有多长时间了?”等。然后,以一种不带判断的方式提出你的建议,提及自己的职务等让孩子嫌弃的因素时,应表现出自尊。很多家长处理此类问题时,都犯了急性病,期望一次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孩子形成市侩气式的攀比需要一段时间,去除也需要假以时日。同时,学生出现市侩气式的攀比现象,与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密切相关。希望家长有钱后,别忘记艰苦朴素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我在美国和西欧看到大人和小孩平时都穿得非常随便,这表明市侩式攀比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精神的支点。我认为,所谓攀比,关键还是看家长的思想。真正的富有者往往不是靠炫耀,也不是靠继承祖辈的遗产变得富有的,而是靠个人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如果孩子过早地沉迷于“炫耀金钱”中,产生 “我的父母很有钱”“父母的钱就是我的钱”的思想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心浮气躁,难以静下心来锤炼自己的创富本领,注定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所以,父母不管多有钱,社会地位多特殊,也不要让孩子产生靠父母吃饭的想法,而要教育他们以一颗平常心,靠自己去积累财富。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一天,孩子比较明白价格这东西以后,要我满足他的攀比心的物质欲望,比如要我买个什么豪车,我会告诉他,“这个车我也很喜欢。但是,因为妈妈赚的钱还不够多,妈妈对车的喜爱也没那么多,所以妈妈不能买,买不起、买的起养不起、舍不得买的因素都有。希望你长大了能够赚很多的钱,送妈妈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