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
已有 311 次阅读 字数(1108) 2014/4/16 12:17:57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的自我意识处于从生理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过渡的时期。 原来一切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仅仅停留于对自己的躯体、衣着、家庭关系和自己所有物的自我意识,逐步扩展与转化为对自己的主张、力量、地位、责任、义务等的自我意识,即按社会要求为依据的自我意识。 这个时期的自我体验仍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期的痕迹,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现象。这个时期的自我评价的特点,一是他律性,二是表面性,三是片面性。正因为这样,幼儿对于自己力量的认识和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估价就不免零星、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成人的评价。 实际上是他们心目中权威人物的评语的翻版。因此,5、6岁以下有些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不足,只能看作是尚未充分形成自信心,不能武断地认为是自卑感,因为从自我发展史的整体上来说,幼儿期自我意识虽已萌发,但尚处于朦胧阶段。 在这生命早期,及早观察与发现幼儿自信心形成的趋向,注意培植和塑造,防止骄傲、固执与退缩、自卑等性格的发展及不良影响的侵袭,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把自信心的发展引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孩子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少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总是不如别人,成就愿望较低,就会消极被动,实际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会半途而废。 自信心往往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步。正因为自信,才会确立远大的志向,才会产生工作的动力,才会坚持不懈地辛勤耕耘,才能使他们的个性、才能、智慧爆发出超人的力量。这是一系列连锁式的动态结构,而锁链的第一环就是自信心。大班幼儿已经是5、6岁的孩子了。然而,自我意识的萌发都在1岁左右已经开始,从能分辨自身和他人起,在日常繁琐、平凡的生活中,在与他人相互交往、谈话的经历中,儿童的自我见识逐步成长,家庭环境温暖、和谐、愉快,儿童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亲子关系亲密协调,就为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准备了良好的条件。父母和直接照料儿童生活的其他亲人注意培养2、3岁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及时的放手,让他们练习走路、拿物、洗手、吃饭、穿衣、入厕,独立地去完成简单的委托事务,愉快地与别的孩子接触;并机智地从3、4岁起就给予幼儿一定范围内作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信任与检查他们管理自己衣物、实行自己决定的能力,无数次实践就会促进幼儿的自主、自立精神,锻炼幼儿的体力、智力和社交应变能力。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够相信自己的力量,自我评价就高,自信心就强。